什么是中国式报表?BI工具是用来做中国式报表的吗?大家可以上百度搜索一下“中国式报表”,就可以在百度图片中搜索出上万张图片。
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式报表的特点: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中国式报表的特点,格式复杂、信息量大。中国报表很少有不带格线的,因为中国的表头比较乱,三五层的大格套小格很常见(还有著名的斜线),没有格线容易看走眼。中国式报表的信息量大,各种各样的数据,明细的、汇总的,往往都集中在一张纸上。
难道国外的报表不是这样?确实不一样,国外的报表样式非常规整,没有格线,表头非常简单,没有斜线表头、没有分层分组。一张报表提供的信息有限,如果要看所有信息,就只能几张表对照着看了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?是因为中国的应用水平低、业务不规范造成的吗?有一定道理,但并不尽然。我们如果搞清楚了中国式报表是怎么形成的,就可能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答案。
中国式报表是一开始就这么复杂吗?答案肯定不是。中国式报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缓慢演变的过程。
大家都知道,报表是做给领导用的。刚开始时,报表一定是简单的,因为领导刚开始时只是想知道公司有没有赚钱?我们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利润表就可以了。但事实上,并不是每个月都是赚钱的,也不是每个月赚的钱都如老板预期的那么多。这时,老板就有新的想法了:为什么这个月是亏的(赚的钱不够多)?好吧,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必须同时给老板几个报表了,一个就是销售报表,一个就是成本报表,还有一个就是费用报表。其中这张销售报表,刚开始老板也只是想看一下几个主要的产品销售情况,但是发现,如果某个产品的销售情况不好,想继续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时,没有区域这个维度,于是,就再加上区域这个维度;大区的数据还想细分到省甚至到市更细的层级,于是,再加上层层的明细与汇总;随着时间的推移,就需要将每个月的情况都综合体现出来,于是再加上月份这个维度。再接下来,光看当月的还不行,还得加上本年累计的;再接下来,还想与去年同期进行对比.....
于是乎,这样的一张中国式报表就演变出来了(这是一个正在BI项目选型的客户真实需求):
大家都知道,在企业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情况,就是做报表的不用报表,用报表的不做报表。此时,看报表的老板与做报表的“表哥”心理状况是这样的:
老板:这帮兔崽子,做的这张报表打印出来A3都打不下,我这个老花眼根本就看不清楚到底销售情况是好还是不好,罢了,还是问销售总监吧;
表哥:这个变态老板,要这么多的数据,每个月加班累死了,还生怕哪个地方弄错,唉......
怎么办呢?大家都很辛苦,大家都很不满意。于是,老板问IT,这有什么解决方案吗?有啊,BI工具就是来解决报表问题的呀!于是,广发英雄贴,明确要求:要支持中国式复杂报表中的多源分片、不规则分组、动态格间运算和行列对称等难题......
但是,BI工具真的是用来做中国式报表的吗?其实,如果我们从中国式报表演变的过程来分析,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一个结论,那就是:BI工具不是用来做中国式报表的。是的,BI工具应该解决的不是表面的问题(中国式报表),而应该解决根本的问题(决策者随时获得决策数据)。
想明白了这个道理,我们是不是可以将BI工具的关注点放在:
1、如何让决策者一眼就能看到关键的经营数据有没有问题?(数据可视化)
2、如果有问题,是不是可以快速的转到相关联的其他数据中去?(穿透钻取)